Monday 30 May 2016

Knowing how to use acupuncture to manage nine different pathogenic factors

行针指要歌

Needling for pathogenic factors

translated by Binbin ZHANG 


KEY WORD  acuapuncture point

How to manage nine different pathogenic factors?

Acupuncture for Wind: FENG FU, BAI HUI

Acupuncture for water: SHUI FEN  

Acupuncture for block: SHUI DAO

Acupuncture for fatigue: GAO HUANG, BAI LAO

Acupuncture for deficiency: QI HAI, GUAN YUAN, WEI ZHONG

Acupuncture for qi : ZHONG WAN

Acupuncture for cough:  FEI SHU, FENG MEN (MOXA)

Acupuncture for phlegm: ZHONG WAN; ZU SAN LI

Acupuncture for vomiting: ZHONG WAN; QI HAI; NAO ZHONG

All nausea and vomiting in acupuncture treatment are same.  



【提要】本歌引自明·高武的《针灸聚英》。文中列举风、水、结、劳、虚、气、嗽、痰、吐等九种常见证的有效治疗穴位,并要略地点出何者用针、何者用灸、何时当泻、何时当补。

[原文]

或针风[1],先向风府、百会中。

或针水[2],水分侠脐上边取。

或针结[3],针着大肠泄水穴。

或针劳[4],须向膏育及百劳

或针虚[5],气海、丹田、委中奇。

或针气[6],腹中一穴分明记。

或针嗽[7],肺俞、风门须用灸。

或针痰[8],先针中院、三里间。

或针吐[9],中院、气海、脑中补;

番胃吐食一般医,针中有妙少人知。


【校勘】

①风府百会:《针灸聚英》卷四上作“风门气海”。

②膏育及百劳:《针灸聚英》卷四上作“风门及膏育”。

【注释】

[l]口风:《内经》上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头为诸阳之会,督脉总督诸阳,故凡风病不论内风外风均宜取百会、风府以治之。

[2]水:此指水湿之邪。水分为任脉经穴,取水分者,以其能治一切水肿病,应以灸为主。凡患水肿,无论其为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者,或腰以上肿,当发汗者,均可首取具有通利小便,宣泄水湿的水分穴。因水分位于脐上,故日侠脐上边取。

[3]结:指病邪蕴结于经脉,阻碍气血运行之证。“大肠泄水穴”一句之“大肠”,一指膀胱经之大肠俞,一指大肠经之荣水穴。如能同时取之,可收疏通肠胃、宣导气血、消痕散结,宣泄水湿之功。

[4]劳:久病则虚,虚极为劳,膏育穴能收扶阳固卫,济阴和营,调理气血,补益强壮之效。百劳穴、主治瘰疬等症,能配合用此二穴治劳,其效果更佳。

[5]虚:是泛指人体正气不足,抗病能力减弱。所取之气海穴属任脉,丹田穴亦属任脉。有说脐下一寸三分为丹田,道家又称脐下三寸为丹田,是治男精女血之要穴,故主诸虚百损。委中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与肾经相表里,故取委中可以补肾培元治下焦之虚损。气海丹田委中三穴相配而用,可相得益彰。

[6]气:这里是指脏腑失调及情志失常之证。膻中穴位于胸中,居两乳之间,又称上气海,为八会中之“气会”,故上症均可首选此穴治之。

[7]嗽:咳症不论其为内伤外感无不与肺有关。肺俞穴在背俞中相关于肺,为肺之精气转输出入之所,是治肺的要穴。风门亦为背俞穴,为风邪出入之门户,故取风门穴可收驱风解表镇咳

[8]痰:分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两种。不论因病生痰,或因痰致病,均与肺脾二脏有关。一、指呼吸道分泌的病理产物。如热痰、寒痰、燥痰等。二、指病因病证。如风痰、痰火、痰湿、顽痰、宿痰、痰饮、痰疟等。选中院、三里以治之,是因脾与胃相表里,而中院为八会中之腑会,又是胃募,三里则为胃之合穴,故有和胃化痰之功。

[9]吐:吐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致。本文取中脱、气海、膻中来治疗乃三焦并治之法,上取膻中为心包络之募穴,又为“气会”,可总调上焦之气机。中取中院,可统治中焦脾胃一切积滞之疾患,以和胃消积。下取气海、可促使气机旺盛,温脾肾之虚寒,益火以生土。三穴相配,可相辅相成。

DAY 15- Understanding Dong Yuan Acupuncture Needling- CMASA wechat group study

copywrite@ Binbin ZHANG


KEY WORDS:  acupuncture, liver channel

Abstract: This is a conclusion of whole DONG YUAN ACUPUNCTURE NEEDLING. 


[原文] 东垣曰:一富者前阴臊臭[1],又因连日饮酒,腹中不和,求先师治之,曰:夫前阴足厥阴之脉络,循阴器出其挺。凡臭者,心之所主,散入五方为五臭[2],入肝为臊,此其一也。当于肝经中泻行间,是治其本;后于心经中泻少冲,乃治其标。

【注释】

[1]臭(xiu秀):此指气味而言。

[2]五方为五臭(xiu秀):五方,为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与人之五脏相应。臭,为五种气味。病人喜臭何种气味,可反应其患病之部位,此即为五味应五脏之说。如:心病善焦、肝病善臊、脾病善香、肺病善腥,肾病善腐。

【按语】本篇中所阐述的“东垣针法”,首论了胃病的治法,继之论述了气盛在心、肺、肠胃、头和臂足以及“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治则。还阐述了三焦气衰的各种症象,最后又例举一前阴臊臭症,说明治标、治本的道理。

本篇中,胃气下溜五脏气乱其为病互相出见,阳病阴治、阴病阳治和三焦元气衰旺等均系李东垣《脾胃论》中之标题,在《针灸聚英》刊刻时人于正文,《针灸大成》又予以转引。本篇在语译时均从略。

本篇所阐述之《东垣针法》是高武从《脾胃论》中摘录的。李东垣在他的另一些著作中如《内外伤辨惑论》和《兰室秘藏》里均载有有关针灸的内容。此外在其弟子罗天益的《卫生宝鉴》中,还有王好古的《此事难知》中亦载有李东垣针药配合的治疗经验,可见李氏在针灸学术上是有一定的创见的。
李氏在针灸方面的见解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从元气不足立论,用灸法治内伤以补其元气之不足。
②取俞穴、募穴分别治外感与内伤。
③以调理脾胃为中心,治五脏之气乱。
④治病必须分清标本,然后施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之法。
⑤使用五输穴补母泻子的经验和循经取穴的经验。
⑥从阳引阴、从阴引阳的导气同精的应用等。

今天的内容是前几天针灸讲座的总结,总结了整篇东垣针法的想法和《东垣针法》从阴引阳和从阳引阴的针刺方法。




Friday 27 May 2016

DAY 14- Understanding Dong Yuan Acupuncture Needling- CMASA wechat group study

CMASA 微信群学习 第14


copywrite@张彬彬
KEY WORDS: san jiao, qi deficiency, acupuncture
ABSTRACT: This paragraph is about upper Jiao and lower Jiao qi deficiency situation. 


[原文]东垣曰:三焦元气衰旺[1] 《黄帝针经》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倾,目为之暝。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②。下气不足,则为痿厥心闷。补足外踝,留之。

【校勘】

①旺:原作“王”,据《脾胃论》卷中改.

②鸣:原作“结”,据《脾胃论》卷中改。

【注释】

[1]东垣曰:三焦元气衰旺:此句为东垣《脾胃论》之标题并非原文。

【语译】《黄帝针经》说:上气不足,是因头脑不健全,常常耳鸣,头部倾垂,视物不清等症。中气不足时则二便失常,频频肠鸣。若下气不足时,则出现四肢痿软、厥冷、心胸满闷。可刺外踝部位。用补法,要留针。


彬彬注:本段讨论的是上气和下气不足时候的症状。上气不足,可出现耳鸣,视物不清;中焦气不足,可见到大小便的变化,肠鸣;下焦气不足,可以见到四肢无力,厥冷。补足外踝,我认为是昆仑穴,久留针。


昆仑穴,为膀胱经经穴,又简称昆仑,出自《灵枢·本输》。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布有腓肠神经,小隐静脉及外踝后动、静脉。属足太阳膀胱经,经(火)穴。主治头痛,目眩,项强,鼻衄,腰痛,脚跟痛,小儿癫痫,难产,胞衣不下,下肢麻痹或瘫痪,及坐骨神经痛,足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直刺0.5—0.8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Thursday 26 May 2016

DAY 13- Understanding Dong Yuan Acupuncture Needling- CMASA wechat group study

CMASA 微信群学习 第13

copywrite@ Binbin ZHANG

KEY WORD    acupuncture     mu    wrong needling

Abstract           We should use right acupuncture needling techniqus. 


[原文] 若元气愈不足,治在腹上诸腑之募穴1。若传在五脏,为九窍[2]不通,随各窍之病,治其各脏之募穴于腹。故曰五脏不平,乃六腑元气闭塞之所生也。又曰:五脏不和,九窍不通,皆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曰阳不胜其阴。凡治腹之募,皆为元气不足,从阴引阳,勿误也。若错补四末之俞,错泻四末之荥,错泻者,差尤甚矣。按岐伯所说,只取穴于天上。天上者,人之背上五脏六腑之俞,岂有生者乎?兴言及此,寒心切骨!若六淫客邪,及上热下寒,筋骨皮肉血脉之病,错取穴于胃之合,及诸腹之募者,必危。亦岐伯之言,下工3岂可不慎哉!

【注释】

[1]诸腑之募穴:即六腑之募穴(胆募--日月;胃募--中院;三焦募--石门;小肠募--关元,大肠募--天枢;膀胱--中极)。

[2]九窍:即上七窍(耳、鼻、眼、口)与前后阴,总称为九窍。

[3]下工:“凡医生于望诊、问诊、脉诊,只知其一者,叫下工

(见马莳《灵枢》注)。在此泛指技术较低的医生而言。

【语译】如果元气日益趋于不足,则应取在腹部的六腑之募穴来治疗。若病传于五脏,表现为九窍不通,就其所现的不同症状,针其在腹部的各脏的幕穴。因此说,五脏精气输布的不平衡,就是六腑之气壅滞不通的结果。又说:五脏之气不和,九窍不通,都是由于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所致,因此说这是阳不胜阴。凡针腹部之募穴时,都是治元气不足之症,一定要用腹部募穴引阳气上行,千万不能误治。假如错补四肢的俞穴或错泻四肢的荥穴,都是不可以的,尤其是错用泻法,其后果更为严重。因此,按岐伯所说,只能取上背部的穴位。在人体背部五脏六腑的俞穴上,不该泻而错用泻法,这能救治病人吗?说到这里真是今人心寒骨冷啊!此外,在治疗六淫之邪所致之上热下寒诸症和筋骨、皮肉、血脉之症时,错误地取胃经合穴(足三里)和腹部的募穴来治,也会使病情危重。正如岐伯所说,那些技术很差的医生,怎么可以粗心大意呢。

百度百科: 
募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胸腹部的腧穴。十二募穴在胸腹部的位置,与相关脏腑在体内的位置大致对应。其中分布于任脉上的6个募穴为单穴,其余为双穴。募穴可治疗相关脏腑证,尤多用于治疗六腑病证,常与背俞穴配合使用。肝的募穴是期门,胆的募穴是日月,胃的募穴是中脘,脾的募穴是章门,石门是三焦的募穴,膻中是心包的募穴。《难经•六十七难》说:“五脏募穴皆在阴……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阳性病证,其病气多行于阴分募穴,应采用“从阴引阳”的法则,针刺胸腹部的募穴,以调整经气而引邪外出。


张彬彬解释:

当元气不足时,我们通常选用募穴,而不是背兪穴,错用和误用,会导致疾病恶化。对于背部的兪穴不该泻而误用泻法,伤人无形。针刺手法,用得合适可以救人,用得不合适,伤人于无形。

因此,针刺手法的使用,要非常谨慎,不可乱试和乱用,错用和误用,都会伤人。




Wednesday 25 May 2016

DAY 12- Understanding Dong Yuan Acupuncture Needling- CMASA wechat group study

CMASA 微信群学习 第12 天

copywrite@Binbin ZHANG


KEY WORDS: acupuncture, qi movement

ABSTRACT:  Yang deficiency will affact lower JIAO yin. Acupuncture treatment use ZU SAN LI to rise Lower Yang to the surface. 

[原文] 阳病在阴者,当从阴引阳,是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又曰:饮食失节,又劳役形质,阴火乘于坤土[1]之中,致谷气[2]营气[3]、清气[4]、胃气[5]、元气[6]不得上升滋于六腑之阳气,是五阳之气先绝于外。外者天也,下流伏于坤土阴火之中,皆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继之,则元气乃伤,当从胃合三里穴中,推而扬之,以伸元气,故日从阴引阳。

【注释】

[l] 坤土:坤,八卦之一,代表土地,脾胃属土,故坤土在此是指脾胃而言。
[2]谷气:又叫“水谷之气”,即食物之精气。
[3]营气:营运在脉中的精气。
[4]清气:在此指水谷精华的轻清部分。
[5]胃气:指胃的生理功能。
[6] 元气:包括元阴、元阳之气,秉受于先天,又赖于后天濡养而滋生,由先天之精所化,发源于肾。

【语译】 阳病在阴,是指阳气下陷于阴分而致之阴盛阳虚之症。治此症,应当从下焦阴分引得阳气上升于阳分。饮食入胃,寒热不调,易于损伤六腑。饮食失调,又加上过劳而损伤形体,则阴火侵凌于脾胃,使得清气、营气、胃气、元气不能上升去培补六腑的阳气,这是因为五脏阳气,已先绝于外。自然界的病邪作用于人体都是先由喜怒悲忧恐所伤而招致贼邪侵入而发病,进而导致胃气不行,再加上劳役过度,饮食不节,以致元气大伤。这时,应当用胃之合穴足三里,以推而扬之的手法,以助长元气所以把它叫做“从阴引阳”。

 张彬彬注:阳病在阴,是指阳气不足,导致的,而且直接下降到下焦。治疗上要把下焦提到上焦。饮食失调,伤胃使体内的正气不能上升反而下降,加上遇到七情等情感的内因,使得阳气内耗。取 足三里穴“从阴引阳”,把下焦的阳气鼓动到上焦。所以,很多人只是明白足三里是补元气的,却不真明白为什么是补阳气。其实这是针灸治疗中的“从阴引阳”手法。把阳气推到体表。 张彬彬原创,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Tuesday 24 May 2016

DAY 11, Understanding Dong Yuan Acupuncture needling- CMASA wechat group study



CMASA
《东垣针法》第11



copywrite@ Binbin Zhang




Binbin Zhang (PhD Candidat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本文注解处为 张彬彬原创,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KEY WORDS     heat in the upper and cold in the lower, Chinese medicine reasoning,

ABSTRACT   " Heat in the upper and cold in the lower" is a common syndrome in regular acupuncture and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practise. Acupuncture or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usually use "Moving Yang to Yin" method to heal.


[原文]另有上热下寒。经曰:阴病在阳者,当从阳引阴,必须先去络脉经隧[1]之血,若阴中火旺,上腾于天,致六阳反不衰而上充者,先去五脏之血络,引而下行,天气降下,则下寒之病自去矣。慎勿独泻其六阳。此病阳亢,乃阴火之邪滋之,只去阴火,只损脉络经隧之邢,勿误也。


【注释】


[l]经隧:指经气的通道。


【语译】 还有一种上热下寒之症。《内经》说:要阴病阳治。上焦阳亢而下焦阴盛时,要将上焦独亢之阳热引入下焦,须先泻络脉中之血。若下焦阴火旺盛,逆于上焦,致使阳经火邪不退,反而上充时,先刺其五脏之血络,引热下行。这就是从阳引阴之法,此法可使下寒得除。一定不要单泻六阳经之络;有阴火之邪资助六阳之邪而成阳亢,因此,只有降阴火,只有疏通经络瘀阻,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切不可误治。





张彬彬 解释:对于上热下寒证,我们在临床中非常常见。治疗上要先去上热,然后将热引入下焦,从阳引阴。刺五脏之络,引热下行,可以去寒。因此,对于寒证,我们不单单用补法,泻血的泻法也是我们要考虑的治疗方法之一。此时的刺血不要太多,能讲上热引到下焦即可。



Discussion in the group:


     2:27pm           中医骨科##痛


请问怎么才能引上焦热下行?


    中医骨科##痛


因为心火本应该下降到肾,交泰丸?


 14:48 Binbin Zhang   


@中医骨科专治腰腿痛,“上热下寒” 是一个症状。中医治疗也不仅仅用一个方剂就放之四海而皆准,主要是看辩证方法和治疗法则是否吻合,吻合就有效,不吻合就没有效。


14:53中医骨科##痛


有道理啊


中医骨科##痛


领教 真的这也是我的一个疑惑


14:57  Binbin Zhang 


 “上热”的范围可以非常广泛。热在胸膈,可用 栀子豉汤 去上焦的烦热;胃脘的胸中郁热,用黄连汤去热;脏腑郁热,用麻黄升麻汤; 胃热脾寒,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下寒重,又有肝热的症状,用乌梅丸。


G ZHANG CMASA


群主辛苦!


G ZHANG CMASA


在下有一个问题.


G ZHANG CMASA


既然是 东垣针法,上热下寒又源于 下焦阴火之说,则应和东垣 脾胃论 一脉相承吧? 


   15:00   G ZHANG CMASA


李东垣 阴火论 其中有 "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请问 群主对此有何理解?


15:00  G ZHANG CMASA


李氏 以脾胃 调中土. 土运 则 水火自平. 当然,这调中土的方法,有 单纯的 补中益气汤,也有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益胃汤等等. 并非单纯 今天所说的 黄芪党参 陈皮甘草 等了事. 其配伍 有时看来 非常 怪. 东垣以后也有很多 医家 贬之. 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令人无所适从. 所谓因上焦之火下行,病根是在下焦的阴太旺?还是在阴亏. 条文中的阴阳到底是指邪气还是正气? 群主 对这些有何理解?


 我的理解,大概李东垣觉得心火与营血的循行关系密切,所以他认为是起于下焦的肝肾。而元气,大概是气血运行中的原始动力。也就是说每次营血的循行都需要消耗更多的元气来推动。       

 G ZHANG CMASA

                        受教 .


Binbin Zhang 


                        我对李东垣的理解是,他的针法其实不是补或者泻,而是强调“导气”。所以他总是说“从阴引阳”和“从阳引阴”,这个“引”,其实是疏导,不是补法或者


        15:08 Binbin Zhang 


                        泻法


                        我们读李东垣的书,大部分人都说的是“补土派”,可是我的理解是,他老人家其实强调的是针灸手法里的“通法”


                        我们学了这么多天,通篇基本上都没有说什么补啊,泻呀的复杂方法,而一直在讨论“导气”。


        15:12            G ZHANG CMASA


                        同意,补土只是为了突出当时医家的特点而已,哪有执一法而愈万病的? 临证指南医案 哪里 有单纯"温病"的思路. 那是否你认为中药 和针灸的辩证应用不同的思路呢?


有很多时候,不一定是正气或者是邪气。很多人生病是从内部的不通而导致的,盲目补泻其实没有多大的必要。


        15:16  Binbin Zhang  


                        我认为,针灸和中药的辩证,应该是一样的。只是治疗手段不同。如果能看清理,我认为不仅仅是针灸或者中药,任何方法都是有效的,包括按摩,拔罐,刮痧,食疗,锻炼应该都行。所以,要想提高临床疗效,应该从弄懂医理着手。治疗手段太多,只要方向正确,就全是有效的。


                        这个就是内经上讲的“上守机”吧。医理懂了,可能一杯开水,也能把病治好。


            G ZHANG CMASA


                        嗯,很有理. 从中药看,补泻只不过是人们理想化的分类罢了 .  《医略・人参大黄并用》一书中曾把补与攻两个截然不同各走极端的人参与大黄鼓吹共用,以致把补与泻的分界线也取消了。从“六腑以通为补”看,其实大黄、芒硝也可称为补药。


     Binbin ZHANG   15:19


同意。


G ZHANG CMASA


不过我们要看清医理, 恐怕一下没有那么简单. 人的习惯总是要找一个规范为主.比如中药处方是走 脏腑辨证/六经. 针灸是走 经络辨证 为主. 否则, 一下子恐怕看不到那么 高层次的 境界吧?


Binbin ZHANG 0686


所以,很多人说各种奇方妙药,有时候有效,有时候没有效,其实,关键在使用的时机。


G ZHANG CMASA


嗯, 当然也有时,单方一味, 气死名医.


15:22 Binbin ZHANG


规范肯定要有的,否则,怎么传承呀。关键是使用的时候,医生的灵活度有很大关系。


Binbin ZHANG


没有哪个方子是百分百有效的,超过百分之八十就算是不错了,那小部分的,可能问题就在辩证上。药不对症,就没有效了。


Christine


说的好


15:26中医骨科##痛




G ZHANG CMASA


这灵活度要看思路, 王树老师, 还有各位澳洲中医同道, 张群主, 开设 微信课堂, 活跃 澳洲 中医学术气氛, 功莫大焉! 大家积极参与,定会广开思路,把临床诊治的灵活性提高!


Binbin ZHANG


谢谢大家的支持。希望这些对大家临床治疗的思路上有些帮助。